從極端心態到找到方法

Peter是我們夥伴團隊一個成功減重個案。

分享故事背後關於人的心理,主宰很多事情,借助減重個案,嘗試去剖析心理方面。

這個分享了主角他如何走過減重之路, Peter曾經很渴望和認真過去面對減重這一個目標,可惜每當事與願違,他便會感到很失敗和很壓抑。

更甚者,他嘗試過減重不單止不成功,還經驗過減重後反彈了40磅,於是他認為,既然減重用什麼方法都不成功,就去減肥失望,甚至發誓「一世都不會減肥減肥」!

當然這是一種極端心態,不過短片的分享,有很多我們人生的借鏡。

安利公司的體重管理計劃形象廣告「只要找到方法,減重一點也不艱難」裏面的Peter一段分享,值得我思考
坐言起行,爲健康一同加油!要成功減重,並不是天方夜譚;看看成功減重者心聲,説不定能爲你帶來啓發和動力 (Amway Hong Kong)

心理學說,認為人的成長,特別在童年時代,父母的影響很深遠影響,特別上一代父母經常指責子女,可能是加諸期望,或者因為種種原因,形成以後害怕人注視自己,甚至害怕別人的批評意見,容易產生負面意識。正如影片裏的Peter 下一句極度矛盾的講法, 發誓一世都不會減肥,心知不自覺裏出現想用「東西塞住別人的好,別再跟我提這回事」這種極端心態。心理學角度,這是一種「投射」(我用容易懂的說話解釋,就是他覺得別人的說話是一種冒犯,祝可能是別人誤中了他的過去舊傷口的死穴),好似Peter所說「是自己的問題自己」。

曾經讀陳美齡《讓孩子面向未來─30堂家長必修課》,曾經提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成長心態:

固定型心態:

經常出現「我做唔到」、「我點會做到」、「人哋係叻過我」、「呢個世界仲有人叻過我,我做唔到係正常」、「你叻先做到」(自我設限,用一個固定框框局限自己)

成長型心態

喜歡做挑戰自己的事情,說話和對別人的要求高⋯⋯

人的自我意識,其實根本不能夠代表自己,一些講法和思想,本只係冰山一角(弗洛伊德的著名巜冰山理論》),有陣時一個人為何有一種想法,原來真是無從解釋(佛學上,那種開「因」原來是早已種下)。日常生活,每當遇到這些人,就會產生很大的矛盾問題,原來每個人的一種講法,原來是來自早已種下了「原因」,對方和我之間的矛盾,都是來自我們無法解釋或者看不到的「因緣」。

影片的Peter,他很幸運,遇上一個好夥伴,令Peter接納放低過去的想法,好好去試試看,嚟多一次減重,雖然他用咗很多方法都唔成功。他說了一句話「我從沒有想過會重新運動起來」。這句說話相當有「玄機」,就係「沒有想」(俗語所講唔好諗),透過新的因緣(這公司的減重比賽 + 這夥伴的鼓勵說話)。

最後Peter的得着應該遠遠大過他維持他原先的想法!

所以我要好好學習成為好爸爸,孩子的成長原來是白紙一張,是任由父母去填寫,父母的每一句說話也對孩子影響甚深。所以,我任重道遠,可以為社會未來帶多兩個健康成長的孩子!

發表者:家鴻

過去工作多年,在專上學院當一個電腦系統分析員,公餘時間會多關注自己的興趣和生活,多關心身邊和朋友,努力進修健康飲食、營養及自然療法的知識。

Leave a Reply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